鄉福首頁
90期 >
1995年6月
從關閉教會說起
      陳文逸

 

去年(1994)7月,2000年福音運動的通訊刊登了最近幾年台灣教會趨勢報告,雲林縣1993年的教會數目比1992年少了三間。

雲林縣有75萬民眾,12500平方公里,目前只有44間教會,在正值推動開拓植堂的2000年福音運動中,雲林這農業大縣的教會呈負成長。這使我想起所謂「台北金三角」──就是羅福路、和平東路及新生南路交叉的三角地帶,單是這小小地區,就超過了30間教會。為何如此密集呢?因為台大和師大就在這裡。

教會不都是在血淚中建造起來的嗎?為何雲林縣一口氣少掉了三間教會呢?在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目前農業在整體經濟總產值中只有佔不到3%的比率,城鄉差距不斷的擴大,於是人口外流,鄉村教會就逐漸荒涼。再加上長期缺乏各種資源,傳道人苦心經營又不見果效,有的身心俱疲,有的生活陷入困境,於是無法究留,異動頻繁。有些總會或差會也看不出鄉村教會有何光明遠景,而不願力撐下去,日久羊羣四散,教會無以維持,只好關閉。

一、幾點省思

在以上所述的現象背後隱藏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策略的問題
              教會的存在,自立和持續壯大是很現實也很實際的問題,沒有強壯的教會談不上後續的宣教工作。當年保羅重點式的選擇大城市作為宣教的基地,好使外邦地區能儘快傳開福音。今天教會看重城市宣教,原是無可厚非,就像是哪裡魚多、網就往哪裡撒。但我們也不應忘記當初最常和主耶穌在一起的,除了12個門徒,就算是那些社會的邊緣人。祂走遍各城各鄉,見許多人困苦流離,就憐憫他們。(太九35-36)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路十五1)相信今天如果主耶穌仍在我們當中行走,祂不會遺忘那些在基層的百姓。

2、「地極」的範圍擴大
              主耶穌升天前的最後一句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鄉福的領受,「地極」就是福音未到的地方,如果你的家庭還沒有福音,那就是地極,那一個鄉鎮還沒有教會,那就是地極,也是鄉福努力的目標。在越接近主再來的日子,「地極」的範圍應該越來越小,然而從基層福音工人,仍然勢單力薄,從教會關閉的現象看來,「地極」似乎仍在那裡,甚至有擴大的跡象。

3、投資報酬率
              企業注重生產,講求效率,許多資源精打細算,而投入邊際效益最大的生產。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教會也學習把資源放在投資報酬率最大的地方。因此有「台北金三角」的出現(金三角是不可能出現在雲林的)。也不知甚麼時候數字變成一種尺度,刻在人的心裡,用來衡量教會是否增長。

      主在失羊的比喻中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十五4)主耶穌不是認為一百隻比九十九隻還好,所以去找尋迷失的羊,好湊到一百隻。祂乃是把九十九隻羊完全撇在曠野,去找尋唯一迷失的羊,「找著了就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更大。」(太十八13)主看重一個罪人悔改,甚於九十九個不悔改的義人。同樣的在教會中,主一定喜悅一個真正悔改的罪人,甚於多數不肯悔改的基督徒。主不也是稱讚那投兩個小錢的窮寡婦比眾人投的都還多嗎?在福音的亮光中,我們看見主耶穌看重人對祂真誠的心甚於表面的數量。這樣說不是要否定追求量的增長,只是單以看得見的服事果效,單以量的增長為唯一討神喜悅的標準,而凡事以投資報酬率來考量教會資源如何使用,這樣已經偏離聖經真理很遠了。

二、關心鄉村教會

根據2000年福音運動的統計,在台灣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羣中,基督徒的比例大約有5%,而基層的百姓信主比例不到1%,客語族羣只有0.34%。除了大使命的吩咐,主要我們往各處去使萬民作祂門徒。今日都市的教會也應回饋鄉村教會。

40年來,農村有如一位母親般扮演著扶植工商業成長的責任,如今台灣的地圖上升起幾個耀眼的都會,這是都市提供教會成長壯大的有利條件,許多人因着就學和就業在都市歸主,自然就進到教會,都市的教會不斷蓬勃茂盛,而鄉村教會愈來愈瘦小,甚至凋零而幾近枯萎。孩子是長大了,母親的奶水也吸乾了。在各界開始注意農村問題的時候,同是臍帶關係的都市教會,是否也願多些回饋及支援鄉村教會?

另外,台灣要全面復興,不能不去營造一個留得住復興的環境,否則即使復興來到很快又要像泡沫般的消失。而營造一個好土,有利福音的環境,不能忽視台灣的根──鄉村。雖然人口外流集中於都市,但每逢過年過節、清明掃墓,還是返回自己家鄉。有些人在城市信主,回到民間宗教盤據,偶像崇拜盛行的鄉間,卻不敢表明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有些人在城市教會火熱服事愛主,回到鄉間,主日卻也提不起勁參加崇拜。雖然民間信仰在鄉村長久佔據,毒根深遠,但不能就此不管,任其根部腐爛,否則台灣的羣體歸主,依然遙遙無期。

三、一起配搭

筆者在鄉福71期的簡訊「認識鄉民與福音需要」中提到,鄉民是生活在一個緊密的社羣結構中,除非有另一個更強大的吸引力,提供鄉民更穩定的系統,否則無法使他們離開原有的緊密結構,而歸信基督,加入教會。在鄉間如何能營造一個有足夠力量吸引鄉民的信仰環境,不是短時間,也不是幾位全時間同工就能輕易達成,因此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土愈掘愈硬。至於如何一同配搭於基層在鄉村建立教會,有以下的建議:

1、羣體的認領
              都市的教會可依自己的負擔,實際可運用的資源,認領某一未得之地或某一基層羣體,承擔這羣體得著福音的特別使命,除了禱告,也帶出一些實際可行的福音行動,委身於這一羣體,直到這羣體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而能夠承擔自己的福音使命。

2、帶職下鄉
              在基層福音行動中,首要的挑戰就是如何接觸鄉民,如何與他們建立友誼,如何進入他們的生活。傳道人的角色不容易全面深入接觸,需要有因著福音使命而帶職下鄉的宣教士一起投入,如參加基層特考成為村里幹事,或福音教師。在從來沒有教會的鄉村,常把傳道人歸為極端出世的特殊類型,而對信仰委身的生活,只有他們視為異類的傳道人才做得到,如果有帶職下鄉的宣教士,在他們中間,不僅能有更廣泛,更深入的接觸,也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的見證,成為他們可學習的榜樣。

3、或為義工
              基層的福音工作需要結合更多專業人士,一起在社會文化的層面,去敲擊鄉民那緊密的社羣結構,醫生可配搭義診,教師配搭課業輔導,律師配搭法律上的各項諮詢服務,婚姻輔導人員可提供各種婚姻、交友及家庭的講座,各行各業只要對鄉民生活有幫助,都是需要的資源。這些是鬆土的工作,撒種之前必先鬆土。

4、福音隊
              這是目前教會參與基層宣教最實際、最普遍的一種方式。福音隊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目標。甚麼樣成員組成的福音隊,要達到何種的工作目標,都需要事先安排好。福音隊可以是很好的資源,也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

5、代禱勇士
              禱告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進行的,義人的禱告大有力量,忠心持久的禱告更是信心的美好表現,願一起用禱告去攻破堅固營壘。

四、請勿遺忘

鄉福有個工作區,當中有位弟兄因工作,而欲北上發展。傳道同工心生感觸的說:「從此鄉下教會又少了一位可配搭的核心同工,而都市教會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弟兄。」

如果未來城鄉差距沒有改善,人口還是會不斷的外流,鄉村教會依然不會有甚麼光明燦爛的遠景。當耶利米蒙召在他那時代硬著頸項,又將被擄的百姓當中工作時,除了神應許與他同在外,又豈有甚麼遠景?不過很實際的,看不見投資報酬率的事,總是令人猶豫、躊躇的。看不見遠景的事,總是被人忽略而終至遺忘的。

美國有位兒童作家薛爾‧希佛斯坦(Shell Silverstain)在他的《小男孩與老人》中這樣寫著:
              小男孩說:「有時我會掉落湯匙。」
              老人說:「我也會。」
              小男孩悄聲說:「我會尿濕褲子。」
              「我也會。」老人笑著說。
              小男孩說:「我常常哭。」
              老人點頭:「我也如此。」
              「但是最糟的是,成人似乎並不在意。」小孩說。
              小孩感到有一隻佈滿皺紋、年老的手搭在他的肩上。
              「我能體會你的感受。」老人說。

請不要忘記基層廣大的百姓及福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