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59期 >
2001年3月
鄉民信主過程的初略探討
       陳文逸

 

陳富枝:「為了避免親人間的衝突,當福音車要來帶我去聚會,也只能把車停在五十公尺外的路上,我再走出去。」

蘇乾明、陳絢敏:「我們一方面接受耶穌基督,幾乎每個禮拜去聚會,但也不敢背叛一貫道,在兩個信仰中掙扎了七、八個月。」

過去二、三十年來,在產業結構丕變及都市化的過程中,多數的傳統鄉村教會,處在一種停滯或萎縮的狀態中。當台灣福音工作沒有太多的進展,大多數的教會及教會文化,又都是中產階級以上。鄉村必須再宣教,這也是鄉福的使命。我們不能怪百姓對福音冷淡,而是需要對鄉民的歸主過程有更多的認識與討論。

較早,恩格爾(Engels)把一個人信主的過程,從覺悟神的存在、並未了解基督教、初步了解、有興趣接受、領悟福音的基本性質、把握信息的內涵、積極的態度、個人問題、挑戰決志、悔改信主,分成十個階段(Engel's scale)。

香港的劉達芳女士提出第三世界的草根階級信主過程,比較不是直線的(不同於恩格爾提出的級別)。她認為對基層的人來說,從友誼式服務他們,與他們建立關係(態度的轉變)和為他們禱告,切身的從邪靈及罪中得釋放(經驗上的轉變)較從理性思考的層面去推理(認知的轉變)重要得多了。因為基層人不是藉理論和理念,而是透過示範和經驗去學習(基層福音事工初探,<華福聯絡中心>,pp.71-73)。

在與鄉民接觸當中,深深的感受他們的歸信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的自主性;也是社群文化下的產物,緊緊受制約;信主過程更是不折不扣的屬靈生命轉變。因此,以下試著從個人態度轉變、社群結構影響、屬靈因素,三個向度很簡略的探討鄉民的信主過程。

一、個人態度的轉變

一個人從小深受儒、佛、道教(泛民間宗教信仰)影響的人,會在他的內心建構一套不同於聖經的世界觀(就是一個人如何看待真實,理解這個世界的一切運作)。有次我邀一位漁民禱告,他認真的問: 「和你祈禱完了,會不會"發"起來(像乩童般的抖動)?」他是用廟那一套運作的方式來理解禱告。 鄉福同工初到鄉村面對的是一個民間信仰興盛而福音荒涼的環境,有的鄉民有敵意、有的排斥、有的觀望、有的雖沒有什麼負面的觀感,但也沒有概念,像一張白紙。教會的存在對多數的鄉民,像平淡無味的曠泉水,引不起興趣。福音信息像遠處飄落的枯葉,聽不到回響。

但是透過有人投入,耕耘,鬆土,情況不斷的在好轉。以下將鄉民個人在態度上的轉變,略為分級:

1、對教會不懷好感:一個多神泛靈的信仰環境中,不容易認為宇宙中只有獨一真神;在一個看重傳統文化的環境,基督教常被認為是排他性很高的舶來品;在一個看重孝道的群體中,有時候“神主牌”是至死不能撼動的。

2、對教會稍有好感:從不懷好感到轉變,其實不難。先不用把焦點放在祭祖,排他性等不容易處理的問題上。在不影響核心信仰的情況下,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只要多辦有益社區及鄉民的活動,並且勤於接觸,實際關心他們的生活,社區對教會的初步觀點,很快就會以超乎我們想像的速度散佈開來。

3、喜歡和教會的人接觸:印象好轉了,又有合適的管道,鄉民容易與教會的人接觸。

4、嘗試了解基督教內容:彼此的關係稍有建立,不論有意或無意,明的或暗的,或同工主動的傳講,鄉民都會對信仰內容有些了解。此時,他們會和原先自己的傳統文化、信仰、價值體系有些比較。到這裡還只是個人決擇的範疇。如果他們想更進一步,就會碰到最難突破社群壓力的問題。

二、社群結構影響

鄉民對教會在態度和認知上的改變,不代表他們就會接受基督信仰。他們可能認為耶穌是眾神當中的一位愛神。但是當有人要決志成為基督徒,可能會被認為背祖叛教。鄉民生活在一個緊密的社群結構,活在親人和朋友之間,自主性比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低,當然也從群體當中得到很多的需要與支持,認同別人也被別人認同。

我們經驗到,隨著事工發展、鄉民信主、教會在社區的見証,從整體社群來的壓力在減少,社群結構在鬆動,福音土質在鬆軟的當中。以下嘗試簡單的分級:

1、親人朋友反對:親人是人際關係最核心的一層,這裡來的阻力也大。除了禱告,加強與他們親人接觸。可以把關心重點放在少數自主性較高的鄉民,像蔡愛姊妹初信時:「來教會,別人會說東說西,起初很煩,不過我不管這麼多,到教會可以學習很多事,有什麼不好。我不會再進到廟裡了。現在還有掙扎的是,公公、婆婆都在,有時候民間重要的曰子,不能不準備祭拜的東西,不過我不會拿香拜了。」

2、社群異樣的眼光:教會必須凝聚團契關懷的力量,提供等量的情感供應及支持,鄉民進入教會就不會那麼孤單。但對鄉福工作區從沒有基本會友開始的事工,是不容易的過程。

3、親人朋友不反對:這通常需要時間,教會的見証能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此時鄉民自主性就會相對增高。

4、社群鼓勵:減低鄉民社會的阻力,甚至到社群扮演鼓勵的角色,沒有屬靈的力量辦不到。此時福音事工就相對容易了。

三、屬靈的因素

「這些不信的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他們的心眼,使他們看不見基督榮耀福音的光。」(林後四4)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 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十4~5)

屬靈爭戰表現在人心的蒙蔽及社群因素攔阻。魏德凱牧師在他的<攻破堅固營壘>書中的序說到:「歷經二十年的血、汗及眼淚,備嘗多次的試驗及失敗,研讀多本的宣道手冊,參加無數次的植堂研討會,但在黑暗的台灣鄉村中,所結的果子卻是寥寥無幾……初入台灣異教地區,我們充滿了信心及盼望……但這二十年來,當我們用盡了所知的方法及技術,不斷的尋求主的幫助。我相信,現在的我們必然比剛開始這事工時要有智慧多了。」(林後四4)

對一個未信主的鄉民,會有他原先民間信仰的屬靈世界觀。但不容易對禱告帶來屬靈改變,有太多的領悟及了解。當他們經驗到了,離信主也近了。倒是在鄉民中的福音使者,必須把屬靈的因素放在要緊的位置。沒有禱告就沒有長久且能夠改變人心的事工。(林後四4)

鄉民信主的過程,不論個人態度轉變、社群結構影響、屬靈因素,三個向度經常是彼此有關聯,也互相的消長。自主性高,社群的影響就低。盼望隨著事工的進展,經驗的累積,我們有更好的掌握,福音更深的紮根在鄉村。(林後四4)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