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73期 >
2002年5月
尋找永恆的面目
       陳文逸

 

思潮演變

「每一個有組織的社會,都是建立在人對自已的本質,對自己在社會的功能和地位的根本理念上。不管這種理念是否能夠切實的反應人的本質,只要社會體認和認同這種理念,這種理念向來能夠切實反應這個社會的本質。」這是彼得‧杜拉克覺得人對自己本質的了解,如何影響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價值體系的重要論述<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天下雜誌出版,P20>。這篇文章提到11世紀及13世紀時,整個時代把人看成是〔屬靈的人〕(Spiritual Man),因此依據人在精神領域的地位,看待他在社會的地位及功能,神學也成為熱門的社會科學。改教運動以後,人本主義漸漸興起,整個社會強調自由平等,人被看成是政治的動物。當人是〔政治動物〕這種認知體系崩潰後,資本主義及馬克斯主義找到孕育它們成長的溫床,人又被當成是經濟的動物。背後的理念是在人在經濟活動中可以找到生存的意義。當資本主義及馬克斯主義各自所提供的憧憬再次幻滅以後,法西斯主義在歐洲社會找到它的舞台。而今日歐洲社會所謂左傾的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右斜的〔新中間路線〕蔚為風潮。前一陣子〔新中間路線〕的理論大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安東尼‧紀登斯風塵僕僕來到台灣,就可見它的影響已經越過歐洲了。其實各種社會思潮及其價值體系演變的背後,都是人對其生存意義及本質的根本追尋。

君尊的祭司

19世紀美國的神學家尼布爾在他的【人的本性與命運】書中,一開頭就說:「人往往成為自己最麻煩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簡單,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簡單到只要相信人是神造的,人是完全屬神的,就沒事了。但它也複雜到,幾千年的西方歷史與哲學史差不多一直在問這個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上帝存在不存在?」。

人到底如何在永恆中去辨識自己的本質及身份呢?我們需要回到聖經。

以色列是神所揀選的,神拯救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也是預表新約子民在基督裡得救。當摩西每一次到法老面前交涉時,上帝都要他傳達一句話:「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這是向法老宣告神的百姓是完全歸神的。神不只要救他們,而是揀選所有的以色列人成為祭司。「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子民……」(出十九5-6)。後來因為拜金牛犢的事件,神只揀選利未人成為聖潔的祭司來事奉祂(出32章)。到了新約時代,這事又重新成就了。「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彼前二9)。所有屬神的人,都是君尊的祭司。

人本思想在招手

〔完全屬神〕,就像前面說的,是簡單的概念。但差不多也在伊甸園的同時,以人為本的試探就進到人的社會中。那條蛇不是對女人說:「吃了不一定會死,反而會像神能知善惡。」(創世記三章)。最早的人本思想還不是人想出來的,是一條蛇。

從此人想要偏離神,自己做主人的試探就一直不斷的向人招手。特別在人類科技文明高峰期,人揚揚得意,以為了不起到自己可以當自己主人,硬要掙脫人和神原本的關係。16世紀文藝復興的時代,佛羅倫斯學院的晝廊兩旁放著米開郎基羅的一組雕像[人要從石頭中掙扎出來],它是向世界宣告:「人可以使自己偉大,人不再需要神,人屬他自己」。

整個人文主義辛苦掙扎的腳跡,隨著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人發現理性的重要,好像替自己找到一條出路。當人把神拋開的時候,當人把理性高抬過神的啟示時,人也開始對自己面孔和生命意義開始模糊了。人真的已經不認識自己了,所以才會連自己都會成為自己最困擾的問題,才會在歷代思潮的背後,不斷的尋找人真正的面孔。

除非人真的回到神的面前,否則我們無法辨識自己在永恆中的面目。從聖經來看,以色列的拯救、蒙召和事奉是不能分開的。一開始神就揀選他們為祭司。舊約的祭司只有在他們真正行獻祭、抬約櫃、事奉中才能顯出他們的榮耀的身份和地位。沒有事奉,祭司就成為沒有意義的名詞。一個屬神的人不可能沒有事奉、敬拜的生活。當然這不是一個狹義的定義。保羅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活祭是應當亳無保留的獻上。然而祭壇就不只在聖殿,服事的場所也不只在教會,而是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我們投身政治、經濟、家庭,都在那裡獻上活祭。

防備世俗化的酵

然而對真理的概念及知識,還不足扭轉整個局勢。常常我們是一腳踩在俗世濁流,一腳踏在聖經的真理上,想要闊步尋找生命的意義,並說:「主阿!成為你的兒女真好!」多年前洛桑福音會議中,有位講員就說:「當今教會最大的問題是現代化」,也就是世俗化。以前世界在教會外面,現在世界漸漸進到教會,教會變得愈來愈像那個原先需要她去改變的社會。「我們或許由衷的相信正統教義,卻發覺我們最感興趣的仍然是繞著自我打轉,而非蒙召去愛鄰舍,或去遵行聖經的旨意。我們也會為整個國家的道德水平下降感到憂心,但基督教信仰的振興與否並非我們關心的焦點。坦白說,真正關心的是可能如何更規律,較少暴力的社會,以致在其中擁有一個滿足自我的舒適生活。」(校園,87年3-4月,p.8)。

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它像病毒,癱瘓整個世代的屬靈神經。從聖經看以色列的歷史,當人以自己為中心,離譜的行為就出現,神的管教和審判不久也就到了。從西方的歷史觀察,當以人為本的人生觀被確立,理性被過度高舉後,人就慢慢迷路了。傳統的聖經價值體系崩潰,然後,令人頹廢和心靈貧血的享樂思想,就成為人一生中追求的目標。我們要防備[世俗化]的酵。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常常審視內在的深層的價值體系。我們的言語不能完全証明我們是屬神的,傳講的理論也不一定是我們實際所信仰的。我們信仰告白、禱告都不能証明。然而我們的生活卻能証明是否屬神。初代教會那種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相愛,凡物不分彼此的生活,放膽傳道,就証明他們真是經歷那位復活的主。

結語

彼得‧杜拉克在那篇文章的結束,很樂觀的估計,雖然社會價值體系不斷在世代的陣痛中更替,社會思潮也洶湧起伏,但人的社會依然會帶著活力繼續尋找,適合解釋自己本質的社會運作模式。果真如此,人只不過找到一個看似像自己的面具,用來套套是否合適。人的社會,是還會帶著活力繼續尋找下一個面具,直到精疲力盡。

然而成為神的兒女,我們沒有別的方向,別的呼召,沒有別的使命,成為神的兒女就是單單屬祂,而且事奉祂,並在事奉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自我本質的認識。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