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341期 >
2016年5月
人生的智慧
      顧宏義


經文: 詩篇九十篇

美國的著名作家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一書中,提出「以終為始」的人生思考,並舉了一個例子 :
            「假設你正在前往殯儀館的路上,要去參加一位至親的喪禮,抵達之後,居然發現親朋好友齊聚一堂,是為了向你告別。也許這是…許久之後的事,但姑且假定這時親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團夥伴,即將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作者請我們認真想一想,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我們希望留給後人,什麼樣的懷念?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應該要往這個目標努力。這種「以終為始」人生原則,鼓勵我們在及早開始思考真正希望成就的目標,到了人生的末了,比較不容易感嘆一場空忙。

若是藉由以終為始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好好思考該如何過我們現在的日子,那一位創造萬物並且創造我們生命的主宰,祂對我們生命的看法,應該是更重要、更值得我們留心,也應該更能幫助我們正確地思想,我們該如何過每一天的生活!數千年前,摩西就是這樣祈禱,求那位創造萬有與生命的永恆之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當我們數算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清楚我們到底有什麼、有多少,換句話說,我們會知道事情實際的情形。例如,我們想要去買東西,我們會算一下當時自己口袋的錢,然後我們就會知道夠不夠;蓋房子的人要數算有哪些材料、夠不夠用,這些材料可以蓋什麼樣的房屋,無法蓋什麼樣的房屋;媽媽煮晚餐也一樣要數算,家裡有什麼,用這些食材可以煮什麼。

當我們自己數算自己的日子時,我們就是用自己的眼光在看人生,看我們「有什麼」!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脆弱的生命(不過是塵土,又要歸回塵土)、短暫的年日(一生像是早上發芽生長、晚上割下就枯乾的草)、所有可以誇口的豐功偉業,到最後,都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違背上帝,罪惡在上帝面前完全無法掩藏,也使我們活在上帝對罪惡的憤怒和審判中,人一生的年日因此越來越短,越來越沒有「永恆」。

摩西向上帝禱告,「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摩西知道,讓上帝教導我們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使我們能夠學習、看重上帝對生命的看法!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一個人的日子與生命,人是有盼望的!人們活在上帝對罪惡的憤怒審判之下,真正需要的是上帝的饒恕與救贖!人無法靠自己解決罪的問題,人唯有仰望、懇求上帝饒恕、赦免,而這正是我們的一生都需要倚靠的恩典:
            ‧ 救贖、赦罪的恩典(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
            ‧ 和上帝關係恢復的恩典(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
            ‧ 享受生命滿足喜樂的恩典(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 所有悲苦化為甘甜的恩典(求你照著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我們都不太喜歡苦難,不過,用上帝的眼光看生命,在上帝的恩典裡面,即使苦難也能有意義,因為上帝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即使是苦難,也能成為上帝手中的工具,為要我們的生命得益處!使徒保羅也說,即使他回應上帝的呼召,向外邦人傳福音,竟遭遇逼迫患難,但「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至終,我們還能經歷,「生命的一切,因為永恆而有意義」的恩典。雖然我們是塵土所造,是脆弱的、有限的、有罪的人,但是在上帝救贖我們、赦免我們、接納我們的恩典之後,我們的工作、我們生命中的一切,不再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相反的,一切都能夠蒙上帝堅立,有永存的價值。因為,當我們願意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人一生的年日,我們也能夠看重上帝所看重的!而永恆的上帝所看重的,也必然會在永恆之中有價值!看重上帝所看重的,是真正智慧的眼光!

我們所倚靠的既然是恩典,就代表這些恩典是我們不能用我們的好行為換來,不能用我們的做善事、積功德賺來。恩典不是因為便宜、廉價而免費,恩典是因為重價、無價,人們付不起代價,所以將這貴重的禮物白白賞賜給我們!上帝的恩典是為了要幫助我們恢復和上帝自己的關係,要使我們能世世代代住在上帝的同在裡面!恩典是要幫助我們走在上帝所喜悅的道路上面!我們在世的每一天,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法達到上帝完全的標準,但好消息是,上帝要我們每一時刻倚靠永恆上帝的恩典,為祂而活!

人生的智慧,就是看重上帝對我們人生的看法,用上帝的眼光來看生命:人的一生,都要倚靠恩典,為永恆的上帝而活!當我們倚靠恩典,為永恆的上帝而活,上帝會悅納我們的一生,悅納我們所做的工作,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肯定、保存我們所做的一切!然後,祂會說,「你這忠心、良善、又有見識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如果這是上帝對我們一生的評論,我相信,我們的生命見證也將會激勵其它人,繼續活出有智慧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tephen R. Covey (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顧淑馨譯 (台北:天下遠見,2007),頁91~92。

=== 請告訴我們您對本文讀後的回應 ===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