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41期 >
1999年9月
從幾個角度看鄉村福音的重要
      陳文逸

 

最近在不同的場合,有機會與幾位在宣教上有負擔、有見地的、在某個時期關心過鄉福的屬靈前輩交通。他們知道鄉村福音工作的不容易,一致肯定鄉福的努力與擺上,也很直接的提出看法:「像鄉福這麼執著本土宣教的同工,如果先從都市做起,再透過都市的人力支援鄉村,會不會比較快?」「把同工放在硬土上耕耘,是不是明智的作法(有些可惜)?」

都市因為人口聚集,早就被主流宣教策略所看重。如果以在鄉村開拓教會而言,先在都市建立教會,再用都市人力做後盾,擴展到基層,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向,已經有很多對宣教有負擔的教會實際如此進行。理論上,進可攻,退可守,至少有都市教會為據點,偶而斷羽,還可以略為休息,等待他日。不過目前台灣的都市教會還沒有真正從都市福音工作前進到鄉村,而且在沒有教會的鄉村把教會建立起來的例子。我們不能過度樂觀的以為鄉村和都市一樣,完全忽略次文化的宣教因素。我的看法是:「鄉村不應該被忽略,宣教不能用投資報酬率衡量,只要堅持,也不會有宣教資源浪費或可惜的現象。從都市到鄉村比較快或從鄉村本身做起比較對,還有待觀察。可能兩種方向都對,也都重要.但在多數教會看重都市下,好不容易有一小群,做了一個不容易的決定,願意持守在沒有教會或福音最弱的鄉村建立教會,應當給予支持。」

我們深知許多屬靈長輩疼惜鄉福的同工,不忍心看大家這麼辛苦(宣教那有不負上代價的)。幾次交通完了,車子馳騁在高速公路上,都發自內心的感謝。不過我也隱約感受到整個台灣宣教的生態依然重都市輕鄉村。我們不能說,鄉村福音工作是最重要的、最具策略性的。但我們要說,鄉村這一片廣大的禾場,這一群基層的百姓是不能被忽略的。以下我要從幾個角度來談鄉村福音工作的重要性,這些觀點曾經在以前的鄉福簡訊片段的出現過,在八月份曠野雜誌的邀稿中,再一次整理。


一、從民間信仰深層影響來看

當先民渡海來台時,船隻與航海技術不好,生命面對一個不可預測的將來,有很多人葬身於海底。因此隨船帶有與海有關的神明。抵岸後,就把這些偶像搬到家裡,開始供奉與感謝,隨著村莊人口慢慢集結,就蓋小廟,隨著經濟提升就蓋大廟。可以說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是伴隨移民歷史同時開始的。移民就把多神的民間信仰種子撒在這片土地上(台灣沿海大都供奉媽祖與玄天上帝)。它像一顆大樹,紮根於台灣民間數百年。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後,民間開始如火如荼展開尋根運動,文教團體像雨後春筍般冒出,政府也大筆大筆的經費給文建會,冀圖炒熱文化活動。當那些文教團體挖空心思去尋根時,大多是民間信仰的東西(如宜蘭頭城的搶孤,各地的王船祭…)這些就被當成寶貝,當成主體文化,在保存、在發揚光大、在為國爭光。每一年各地文教團體的文字史料及活動檔案都大本大本的集結成冊,存放各大圖書館。本土意識的抬頭,給台灣民間帶來活力,形成社區意識,這就像西方十七世紀的啟蒙運動,一旦啟蒙就不會再回頭了。這些文教團體會繼續帶著活力前進。教會的福音行動遠遠不及政府和民間同心協力對異教文化的保存和宣揚。類似台中大甲媽祖繞境的盛況會一年比一年更被炒作。台灣一有選舉,候選人會跑遍所有的廟宇。毒根繼續腐爛,毒瘤仍然隱隱作痛。


二、從社會變遷的角度

社會學者觀察台灣社會變遷對宗教信仰的影響時,發現台灣近二十年來,都市化過程中,人口由鄉村移民往都市。因脫離原來的環境使得原來的群體性民間信仰實踐場域遭到剝奪之後,在原有的宗教情操基盤上重新建立信仰。也因此,有二成的人經歷信仰變遷,這些民眾主要是從“無信仰”或“民間信仰”靠攏到佛教,也就是說台灣有超過四百萬的人口,由原本不是佛教加入佛教。而教會並沒有太多吸收到這些人。為什麼?

如果說鄉村是台灣的根,那福音工作從沒好好從根部做起,沒有好好來耕耘這廣大的基層群體,沒有放多一點的精神來了解台灣福音的土質,並營造一個合適福音種子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壤。我們不是短線操作,就是軟弱無力。所以一個人移往都市,可能重尋信仰的同時,福音對他們依然是陌生的。多年來福音種籽依然撒在沼澤裡,落在流沙中。


三、從整體教會的復興來思考

十年來台灣教會卯足了全力,向2000年的目標邁進。再沒有其他的信仰團體像基督徒投入那麼多的精神在社會關懷、醫療、弱勢團體、政治、殘障人士上;台灣教會從沒有像最近那麼重視宣教、福音運動及佈道的。基督徒比例是沒有什麼進展,也有可能在減少。有些從事小組的教會有些增長,大部份的教會不知所措,鄉村教會繼續衰退,整體的台灣教會談不上增長。其實,都市和鄉村的福音工作是一體的,看重一方而要忽略另一方是嚴重短視。忽略鄉村,都會的福音不一定比較好做。


四、聖經的角度

從聖經看,主耶穌走遍各城、各鄉,見人困苦無依,像羊沒有牧者,就憐憫他們(太九35~36)。祂用很多時間、精神與那些社會邊緣人相處。升天前更是叮嚀,要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八19),「聖靈降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徒一8)。這些我們都知道,但行動還是很少。不關心宣教的也就罷了,關心的弟兄姊妹多少會考量在鄉村福音工作的投資報酬率。傳道同工也在經年累月的努力與果效不成比例中,慢慢失去動力,甚至懷疑自己的呼召。

其實,數字從來就不是主耶穌的重點。主在失羊的比喻中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十五4﹞。主耶穌不是認為一百隻羊比九十九隻還好,所以去找尋迷失的羊,好湊到一百隻。祂乃是把九十九隻完全撇下,去找尋唯一迷失的羊,「找著了……比為那沒有迷失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太十八13)。主不是稱讚那投兩個小錢的寡婦比眾人投的都還多嗎?聖經看重忠心甚於數字。

的確,鄉村的福音工作有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人口外流,產業結構的變化),一個負責任的宣教決策單位,應該更審慎將宣教資源投入在最需要的地方。但是都市人多重要,鄉村也很重要。都市幾年內就會有一間像樣的教會,但鄉村基層宣教經驗的累積,生命的陶塑何嘗不是復興的動力。我們不能再忽略鄉村,因為鄉村愈受忽略,人力、財力資源的投入就愈少,福音工作就愈吃力、愈孤單,工作就愈看不見果效,愈看不到果效,就愈沒有資源會投入,最後所幸放棄。表面上,教會敏銳於台灣社會的變遷,為神國有限的資源精打細算。我擔心,在普世不可抵擋的現代化浪潮中,台灣教會已經漸漸失去宣教的動力。除非我們再一次看到鄉村福音工作的重要,否則它會繼續荒涼。

已經愈來愈多的人相信,繼續忽略鄉村的福音工作,台灣教會要整體的復興是遙遙無期的。棄守鄉村福音工作,有一天鄉村異教勢力會反撲都市福音工作。

「鄉村福音工作的展望如何?」這依然是許多人,心中懸疑不已的問題。這是一個“信心”的問題,甚於是一個“市場預測”的問題。如果這是人的志業,自然要精打細算,考慮投資報酬率。如果這是神國的事,我們只有全力以赴了。鄉村福音工作的必然性,不能用投資報酬率衡量,不在於有沒有果效,果效不能成為宣教的目標和動力,果效是長期堅持的結果。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