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27期 >
2006年11月
從鄉村銀行談起
       陳文逸

 

今年十月中各媒體有一則關於鄉村的熱門消息。關於鄉村的消息,我都會特別注意。不過,這回不是青蔥又漲到天價了,香蕉、柳丁滯銷,蚵仔又污染了,而是孟加拉的經濟學家尤努斯,因開辦小額貸款的鄉村銀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孟加拉的尤努斯

尤努斯原任教於美國大學的經濟學系,後來感受自己國家飽受戰火摧殘,因而毅然回國從事教職。但他發現坐在辦公室對重建家園一點幫助都沒有。每天從家裡到 學校所需經過的蕭條社區、殘破家園,那一群雙眼凹陷,臉頰消瘦,還有肚子扁扁的人群,而過去所學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卻無用武之地。

他與一位做竹製品的年輕婦女交談,發現她因沒有錢買原料,必需向中間商借五塊錢,而製成品賣5.5塊錢。當她把錢還給中間商時,自己只剩0.5塊錢。尤 努斯發現剝削的嚴重。而且一問,到處都是這樣被剝削的窮人。於是他先拿出27美元借給42位貧窮的婦女。他發現只要借些微的錢給這些窮人,她們便能生產, 免於剝削,開始存錢,貧窮就慢慢改善。於是開始四處尋找資金,準備借錢給更多的窮人。

窮人沒有信用?

「借錢給窮人?窮人那有抵押品!窮人那有信用!」許多銀行的大老闆都期期以為不可。銀行的產生與存在是資本主義社會典型的產物,金融的流通更是現代社會 不可少的功能。而一般銀行的業務大致以獲利為主要考量,銀行家對無利可圖的事不會有興趣,借錢給窮人是違反金融業務的經驗法則。

但是尢努斯打破這項法則,以改善窮人生活為創辦鄉村銀行的核心價值。雖然窮人沒有抵押品,他把五個人組成一個連帶保證的群體,只要當中有一個人沒有還 錢,這五個人就不能再借錢。因此大家都有責任維護信用。結果還款率達98.8%,遠遠高於一般銀行的還款。目前在四十幾個國家,有四百萬原來處於貧窮邊緣 的人受惠於鄉村銀行。

今年十月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將整個世界的眼光,由 文明的歐美世界轉到貧窮的南亞,在曾經飢餓、黑暗籠罩的孟加拉,看到有人開闢了一條幫助別人脫離貧窮的小徑,就這樣把諾貝爾獎頒給了尤努斯。委員會的評語 是:「若是無法讓眾多的人們脫離貧窮的處境。那麼,要獲得持久的和平根本就不可能」。

讓負擔帶路

目前尤努斯及鄉村銀行已經受到高度的肯定,不只受幫助的人愈來愈多,員工也愈來愈多。這樣一個跨國的龐大組織不會憑空從天而降,它需要從27美元慢慢發展 起,需要組織管理,需要資金,更需要人才,也需要生存下去。不過若追溯最早的起源,就是有人不忍看到那麼多的飢餓、貧窮。心中燃起一些的憐憫、負擔,慢慢 從溪流匯集成江河。

我再次想到尼希米在外邦書珊城的宮中,心常掛念耶路撒冷的光景。當他聽到家鄉遭大難,受凌辱,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他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神面前禁食禱告。這樣的負擔一直帶領尼希米完成城牆的重建。

這些都是偉大的心靈,以蒼生為念。除非一直坐在安樂椅上,沒有一條需要開闢的蠻荒路徑是不需要付出代價,儘管荊棘滿佈,危險四伏。但是有一個憐憫的心腸,真實的負擔,就會慢慢開出一條生路。

尤努斯看到遍地烽火,滿目瘡痍,處處悲傷,因此走出校園,立志改善人民生活。戰亂、飢餓常是人為因素,制度有時帶來更大的罪惡、痛苦。現實的環境的確需 要改善,但永恆的主還提到一個更深層的需要:「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阿摩司書八11)。人至終需要回到生命源頭,上帝那 裡。

生活周遭的許多事物不斷的向我們招手並做出回應,有些出自於別人的眼光,有些是自己親人的期待,有些是自己的邪情私慾。一個福音團體,一個經歷主恩的人,豈不應該為那些勞苦重擔,生命走向滅亡的人有所回應嗎?

違反主流

如果我們有真實的負擔,不必擔心鄉村福音工作太冷門,太困難。尤努斯是從一個最冷門,甚至違反當時主流借貸原則,開始他的志業。雖然冷門,但是他看到廣大的需要,而且是邊際效用很大的志業。

最近企業界一直在補助弱勢地區的兒童課業輔導。教會做了很多,不過知名度最大的就是李家同老師創辦的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某種程度企業是在回應 這樣的需要。福音工作起初不需要熱鬧,不需要管主流、非主流,只要是有需要,是神的感動與差遣,就勇敢向前,自然有人會回應這樣的需要。

仍有很多機會

鄉村的福音工作者不需要因短時間看不到果效而灰心。真實湧流的憐憫、負擔,自然會帶出一條路。前陣子聽到有北美華人教會,在中國貧困地區設立小額借貸鄉村金融機構,主要為接觸社區,帶領人信主。不知道這樣的構想是不是出自於尤努斯的鄉村銀行。

對福音工作,只要我們真實進入人群,了解他們的需要、痛苦,自然慢慢會找到切入點。台灣鄉村早已有農會的組織,不需要鄉村銀行,雖然農會大都被地方派系 把持,至少還有某種程度的功能。鄉村有許多的破碎家庭,這種家庭的孩子通常沒有受到完整的照顧,教會的福音工作和家庭民間信仰的影響經常在拉扯。如果能成 立弱勢兒童的學生中心或許很好。

只要我們有負擔,看到需要,努力的尋求,福音工作一定有很多機會。

另外,如果瑞典皇家科學院能再增加一個諾貝爾福音獎,或許對鼓勵福音廣傳會很有幫助。不過沒有也沒關係,上帝那裡有!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