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57期 >
2009年5月
清教徒的啟示
       陳文逸

 

 

過去在傳講鄉下福音需要的時候,常提到台灣是一個民間信仰的土質。而美國是基督教文明土質。

美國的部份,最近從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所寫的中譯本〔誰是美國人,(Who are we?)〕這本書再次得到印証<左岸文化出版,2008年12月初版>。此書主要探討美國〔國家認同〕的要素及歷經幾百年後所遭遇的挑戰。甚至在錯綜複雜的因素及隱隱的危機中,試著找到出路,重塑堅定的國家認同。

杭廷頓是美國政治學界的泰斗,擁有哈佛終身職教席,白宮長期倚重的國家安全智囊,著作都有一定的份量。特別1996年出版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他在書中直言:在21世紀,引發全球戰爭的導火線不再是資本與共產主義等意識形態,而是以宗教及文化,特別回教和基督教文明帶出的衡突。

不久,如他的預測,發生了911攻擊;而如今以色列戰機和巴勒斯坦的火箭炮,不時在空中交會。迦薩走廊一直是難以調解的火藥庫;而美國這個全世界軍事最強大的國家,被恐佈份子搞得連一小瓶曠泉水、乳液都不能帶上飛機,還得脫鞋、解帶的通關。杭廷頓於2008年底安息了,但現實的世界似乎照他陳述的方向前進。

山巔之城

在〔誰是美國人〕一書中,杭氏指出美國社會是由十七與十八世紀的清教徒所建立。敬虔熱情的清教徒最早定居於麻州。他們指出所以會定居該地,乃是〔與上帝有約〕,要建立一個〔山巔之城〕,新的耶路撒冷,作為整個世界的範本(p.81) 。最早的美國社會大致由種族、族裔、文化及宗教所界定。經過長久的演變,加上各地不同種族移民的遷入。到了1970年代,界定〔國家認同〕的要素就只剩文化與信念(p.53)。而文化及信念的核心,其實就是清教徒帶出來的價值觀、制度與信仰。這也成為美國後來幾個世紀的發展基礎。

因此將近四百年,由清教徒形塑的生活方式,一直都是美國國家認同的核心要素(p.76) 。沒有新教改革,就沒有我們熟知的美國(p.80) 。一直到二十世紀後期為止,吸引移民來到美國的主因,也正是這種新教文化,以及這個文化所帶來的政治自由與經濟機會(p.56) 。

信仰沒有衰退

有時候我們認為美國尊重自由,卻成了同性戀,還有虛無主義的天堂;接納各個種族,還有這些移民帶進的不同宗教信仰。西來寺蓋在洛杉磯,慈濟活躍在全美各地,但是卻不准學校公開的禱告。基督教信仰的防線好像被整個世俗的洪流不斷的衝撞退後。屬靈的吶喊似乎微小而無力,沉淪的力量卻是舖天蓋地。

但,杭廷頓卻說:某些非基督教信仰人數的增加,對於美國基督教的認同沒有任何重要影響(p.113) 。基督教的勢力在美國可能只會增強而非減弱(p.114) 。現今的美國把自己視為重生基督徒的數量和比例都大量的提昇(p.335) 。不論歷史上或是二十世紀末,都沒有絲毫的證據顯示基督教的衰退正在發生(p.115)。

他花不少力氣陳述,主要還是在證明美國依然是有基督教靈魂的國家,而核心是清教徒建立的信仰文化。

復興清教徒的信仰

當然在經歷多元價值體系、各式解構運動的無情挑戰,還有合法及非法移民造成的文化衝擊,讓美國〔國家認同〕的面目變得些微模糊。甚至,模糊中,腳步有點踉蹌、躊躇。但似乎仍有幾條路可以選擇!

在書中進入結尾時,杭氏認為:面對未來的挑戰,單純以狹窄的民族主義及憲政上的愛國主義,都無法產生足夠的凝聚力,形塑及維繫〔國家認同〕。最好的一條路是:承諾恢復清教徒的使命感及價值觀。這是建構〔國家認同〕的上等材料。即使往後白人的新教徒後代已經成為少數,也沒有影響力,但美國仍然會是舉足輕重的美國,帶著生氣,而且歷久不衰。

清教徒帶出來的生活方式,成為美國幾百年來的核心價值,成為吸引世界各國人才前往的國度。如果不要太苛刻的話,〔成為世界範本〕的使命也已經達成了。不只如此,在美國遭遇各種挑戰、威脅,國家認同模糊時,清教徒的信仰仍像是黑夜中被等待的黎明曙光,期待能照耀前程,帶美國走出嶄新的路。

許多資料顯示,清教徒是熱情又敬虔的一群。以宗教改革的信仰,活出真實基督徒的見證,也勸人切實遵守聖經教訓。他們在工作上是認真的!1830年代的美國,禱告與工作是連在一起,無所事事是一種罪過(p.88) 。就是這樣真實、敬虔又具有感染力的信仰,讓美國成為基督教文明的土質。

差不多四個世紀之前,清教徒搭五月花號到達美國東岸,堅定的把福音的種子種在那塊土地上。如今開花結果。台灣這塊土地早期的先民,也差不多四個世紀以來,陸續橫渡波濤洶湧的海峽,把民間信仰的種子種在這地上。如今也開花結果,到處都是廟宇。

我常在想民間信仰的種子可以那麼深的種在這地上,永恆福音的種子更應該從土層的深處栽種下去。現今的基督徒可以有一個抱負,像早期的清教徒要建立一個山巔之城,新的耶路撒冷。鼓勵福音移民,真實活出敬虔又有活力,裡外一致的信仰,加上時間的發酵,會帶出深遠的影響。

夢想VS務實

我們需要有夢想,改變台灣福音的土質。但也需要務實。

昨晚,我們每週四的家庭聚會到一個姊妹的家。姊妹很歡迎我們去,這也不是第一次去。唱詩到一半,家族一位長輩竟硬是把我們〔請〕了出來。也丟下一句話:「你們在這裡聚會,我們祖先(過世)都不敢進來……〕。在鄉下服事這麼久,這還是頭一遭。後來我意識到當中的一些問題。我們需要細膩、柔軟的推動福音事工。庭院竄出了火苗,需要先滅火。不然辛苦的工作容易付之一炬。

還有,鄉下有人想信主,也想除偶像,但希望先受洗。原因是擔心偶像除去之前,耶穌還沒有進到家裡來。受洗比較有把握耶穌已住進來,沒受洗就沒把握。其實受洗、除偶像,孰先孰後?沒有那麼重要!關鍵在於真實的信心!

在改變土質之前,橫在眼前還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甚至隱藏諸如民間信仰禁忌的石頭需要挪開。近處的工作不踏實,很難實現遠方的夢想。

活出真實的信仰,改變台灣福音的土質,建立典範的社會,是我們的夢想。而手邊的福音事工更需堅定、細膩的推動!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