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53期 >
2009年1月
鄉村產業與福音相遇
       陳文逸

 

 

2009年的元旦,我回到屏東鄉下,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走訪久未聯絡的親戚朋友。時間不是很充裕,不過聽到和看到的,卻是許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原鄉的榮枯

這些家庭二、三十年前,農漁業還有利潤時,手頭算闊綽,擁有不少土地,受過中等以上教育,可以說是農民中的仕紳。不過,最近幾年他們的土地、房屋不是面臨法院拍賣,就是已被拍賣。這種困境和最近全球金融危機沒有關係,卻和長期以來產業結構改變,農村產值凋零有關。當然這和個人理財方式也有關,不過螳臂很難擋車。

我離開原來成長的鄉村已超過三十年。這些家庭的長輩,許多看我長大。我也知道他們曾經繁榮,家道豐富。但是擺在眼前卻是無力扭轉的頹勢,加上年歲漸長,奮起無望。結果就是幾個人窩在餘煙繚繞小房間,以麻將消磨時間,日復一日。特別在一個家庭短暫的探視中,桌上的人不只沒有期待中的熱絡,也沒有特別的表情。吞雲吐霧中,他們的生命和臉孔顯得同樣蒼白。

在嘉義海邊開拓福音事工,我經常花時間靈修禱告,準備講道,規劃事工。或者努力接觸社區,感受得到地方政治派系的較勁,民間信仰的綑綁,弱勢家庭生活的重擔。但卻沒有像這次元旦回到家鄉那麼深的感觸。

幾十年產業的蕭條,是那麼真實發生在原鄉認識的人當中;一個時代的無奈,是那麼清晰的呈現在許多長輩的經濟困境中;沒有上帝的空虛生命,在麻將桌上的臉孔中是那麼清楚。假期原可以休閒,卻帶回無法抖落的沈重!

借貸的陷阱

早年,土地是農村的命脈,是農民的榮耀。三十年前,一甲農地還可以養活十口。現在一甲農地沒有辦法讓二個孩子受正常教育。一枝冰棒早已15~20元,柳丁市面上一顆一元,產地就更低了。那個靠傳統農業儲蓄存錢,有能力再買土地的時代已經遠遠的逝去了。現在是農民不斷拋售土地,財團進來炒作。

傳統農業的凋零,加上資本社會農會、銀行等金融單位逐漸活躍、多元,不斷靠放款賺取利潤。有土地、有房屋又稍具有企圖心的人紛紛向金融機構貸款。一下子幾十萬、幾百萬,原本不知道要流多少汗水才能賺取的金額,只要蓋幾個章就紛紛到手。雖然每月需繳利息,但和到手的本金比起來,那只是桌上掉下來的碎渣,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貸款慢慢成為農村社會的慣性行為。不斷的抵押,銀行一家借過一家。借這邊的錢,還那邊的錢.挖這個洞,補那個洞。有些過度信用擴張,甚至動用關係超額貸款。貸款需要連帶保證人,保證人通常找身邊的親戚朋友。在傳統的社會、樸實的農村,近親的人又不好拒絕。在產業蕭條當中,獲利不如預期,不只本金無力償還,至終被原來微不足道的利息所拖垮。不只房屋、土地面臨法院拍賣,連無辜的保證人也深受牽連。

福音的需要

當一個人勞碌一生,到後來是土地、房屋面臨法拍,實在是無奈中的無奈,虛空中的虛空。不是三言二語,可以道盡當中的辛酸。這不是少數的個案,己是一個普遍現象。

這一群人因沒有信仰,不只理想和熱情早已煙消雲散,甚至心都死了。於是躲進煙霧迷漫的斗室,終日與麻將為伍。

如果他們信主,至少比較不會養成動不動就要貸款的習慣。沒有借錢就不會負債,不會被利息拖垮。很多經濟垮掉的人,大多是借錢投資.借錢投資充滿風險!

如果他們信主,就比較不會貪心、驕傲。比較不會信用過度擴張,導至信用破產。即使到了財產被法拍,兩手空空,還是可以因主而有喜樂,有盼望。

他們需要福音,但又不容易接觸。教會辦課輔,兒童會來;烹飪,婦女會來;英文班、電腦班,有學習動機的人會來;到廟口佈道,逛夜市的人會來。但,在黑暗角落的這群人,可能不是聖誕節特別活動,或像〔恩惠相遇〕這種幾星級的吃飯請客就邀得動。

他們需要一個可以離開麻將桌的誘因;需要一個走出家門的理由;需要一個讓已死的心又活過來的盼望。對這群人,策略需要設定在現有教會活動之外,或說傳統的教會活動之外。

因著產業蕭條,他們從人生的戰場敗陣下來。他們仍在鄉村,依然守住那個曾經熟悉,面目卻漸漸模糊的根。根還在,只是需要再長出新芽。農村產業的再生,是一條必然的出路。福音策略和農村產業再生,可以在這裡相遇。

農村發展條例

說到農村產業再生,大家都知道重要。2000年立法院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2007年六月當時的行政院提出〔農村改建條例〕草案,希望可以釋出農地變更建地,開放民間建商標售開發田園住宅社區。一陣攻防之後,立法院並沒有通過。最近,輪替後的政府只改了二個字又提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從原先一千五佰億,加碼到二千億,正在立法院中討論。

農地需要適度的活用,農村需要再生,農民需要出路。這些方案、草案、條例在政黨的攻防中,學者質疑農村的未來是否被擺在首位。這些條例最終可能通過。不過傳統的農民大都老實,缺乏社區經營的經驗,更遑論提計劃,寫專案,好好運用這些資源。不少人提醒龐大的資源,需要提防財團的卡位,地方派系的瓜分和黑道的覬覦。

有機蔬果

未來非常需要有專業的人才,用公正無私的態度,幫助農民尋找出路,規劃願景,實踐願景。讓產業再生,人才回流,農村恢復生氣。

例如,現代人對飲食健康的看重,再加上癌症病人的增加,有機蔬果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多。蔬果只會長於鄉間的泥土,不會出現在都市的水泥地,這是農村無法取代的優勢。好好的輔導種植,在需求日增的社會,通路應不是太大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達到商業經濟規模,至少可以用社區發展的方式經營。讓這些從人生戰場上退下來的人,用休閒的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耕耘,彼此合作,走出陰暗的角落。

再催福音移民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傳統農業的凋零,已難挽回。產業的再生是一條可以努力的路。當然產業發展再好,人心沒有歸向神,依然走向滅亡。在人的罪性中,貪心依然蠢蠢欲動。在榮景中,仍會偏行己路,到後來一無所有。

要為鄉村再注入生命力,光是建設不夠。需要人力的回流與投入。農業產業的再生更需要有專業人士的投入。但是,只有有宣教負擔的基督徒專業人士,才能把產業再生帶到教會的邊界,也才能把福音帶到產業的當中。

福音非常迫切的需要!鄉村福音需要聖靈的大能!也需要更多的人力,更多的創意,更多的堅持。

福音移民不一定要農業專家。但有農業專家也很好!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