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21期 >
2006年5月
勞苦大眾的教會
       陳文逸

 

最近教會來了幾位不識字的姊妹。

阿月姊

阿月姊,六十多歲,粗糙到幾乎起繭的雙手,一看就知道是此地以剝蚵為生的勞苦大眾。她曾參加過教會聖誕節的慶祝活動。七年前丈夫過逝後,頓失依靠,那時就想到教會,但是礙於左鄰右舍的看法,不敢跨進。多年後,經人介紹才來聚會。

她到教會的主因是二兒子音訊全無。大兒子和媳婦雖住在對面,但不聞不問。既然兒子不孝順,以後不會拜她,不如現在信耶穌。

她目前穩定參加聚會。不只主日,每週二次,有時候將近二個小時的禱告會,從頭到尾都還沒開口說過一句話。從聚完會,常看她拿著揉成一團的衛生紙,擦拭眼角溢出的眼淚,知道她有辛酸也有感恩。目前有時她會一起探訪,有時幫課輔的兒童煮點心。

阿麗姊

阿麗姊也沒有受過教育。她先生是十多年前東石最早幾位信徒當中的一位。當時再怎樣邀請,她都不來教會。十多年前,她的先生,終年失眠,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落得只能整天呆坐家裡,機械式的從事按件且酬勞微薄的爆竹加工。信主後靠著眾人的禱告,不久可以騎著機車四處蹓躂。不久後就北上工作,買房子,不過卻失去了信仰的生活。

最近在客運公司開車的大兒子,出了車禍,街道上一個二歲的小生命就這樣喪生了。對方強力索賠,和解不成,只好對簿公堂。對一個無錢無勢的基層人士,實在是一重大打擊。阿麗姊心想,拜偶像拜了一輩子,實在徒然。於是開始聚會,也決定處理偶像及祖先牌位。教會不斷為他們得到真正釋放,有出人意外的平安禱告。事情雖未完全解決,但比起前一陣子,一提起這事就淚眼汪汪,顯然穩定多了。

聚會不自在

鄉村有太多這種勞苦大眾,在社會基層的角落,暗夜哭泣,繼續背負著重擔,走人生未知的旅程。

但是這樣的人,如何更多、更自然的進到教會。敬拜時,投影片、詩歌本看不懂,即使唱台語詩歌,單靠用聽的,又能抓準多少歌詞,進入多少敬拜?最不自在的,大概是讀聖經的時段。一進教會,人手一本聖經,到底要不要拿呢?拿也看不懂,不拿又怪怪的,特別台上說:「請翻開蝨母耳(撒母耳)記上第三章……」。或許有人就試著翻看看,反正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的字,有些老基督徒經常也翻不到!但是有些人會略漲紅的臉,〔不識字〕、〔沒有受過教育〕的標籤,就這樣浮在臉上。敬拜中不能完全融入還算小事,最難為情的是,大家都知道“我不識字”。生活中,努力隱藏,極力避免,用力要拭去的自卑感覺,在教會無所遁形的暴露出來了。好像被人脫去衣服,露出羞恥!

雖然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城鄉在物質、交通建設方面,逐漸縮小。老一輩完全不識字的人也漸漸凋零。但還是有這麼一群人,沒有受過教育。儘管再怎麼鼓勵,怎麼邀請,那種感覺多少隱隱刺痛。

尋找合適的模式

去年十月,有機會到台灣內地會(OMF)的退修年會分享“如何向基層人傳福音”,將結束的時候,一位宣教士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傳統教會的聚會方式,是中產階級以上的,不適合基層人士………」。這已經是沒有人敢提出質疑的古老問題。但是,指出問題容易,解決問題需要時間!

對基層人士的聚會時間可以彈性,地點可以簡陋,可以不用週報、詩班、講台、十字架。但是崇拜總要有神的話,總要有真實的敬拜。就以許多人看好的傳統鄉民泡茶場合。泡茶場合,絕對可以作為交誼和彼此關係的建立。但在當中,要進行成為一種正式的崇拜,恐怕有困難。

我們的確需要為基層的教會,尋找一個更合適的聚會模式。但不可否認,現在的聚會方式,是在歷史長久的進程中,逐漸演變而成,一定有它的優點。我們要小心,在倒洗澡水時,不要把嬰兒也倒掉了。

這樣的人對教會有貢獻?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以教會增長的角度,這樣的勞苦大眾進到教會,除了為原本人數稀少的鄉村教會增添幾個人數外,真正對教會長遠的貢獻在那裡?

六十多歲了,不只年輕時代的矯健身影不再,行動早已老態龍鍾;而粗糙長繭的雙手怎能擔綱司琴,在鋼琴上柔軟的移動,奏出美妙的樂聲,吸引羨慕的眼光?目不識丁,如何能站到台上去,拿著聖經,帶領會眾讀經?如何穿著美麗整齊的詩袍,看著差不多是一樣的跳躍音符,準確的發出讚美?更現實的,他們教育程度低,經濟能力弱,社會地位邊緣,能夠自主來到教會已經不錯了,有多少金錢可以奉獻?在收入棉薄的情形下,需要更多時間為生活努力,盼望他們更多投入服事、參與教會建造,沒有信仰的紮根,沒有更多的委身,一切似乎是過高的期待!

只有老人與小孩?

經常要回答一個問題:「是不是,鄉下只有老人和小孩……?」的確,年輕又可以在都市找到好工作的菁英人口,大都外移了。比例上,鄉下的確有較多的老人、小孩。但還是有一些年輕的族群,特別漁村需要有青壯人口,出海捕魚、養蚵。最近幾年來,我們教會也一直有年輕人信主,成為教會的中間主力。

鄉村教會不必然只有老人、小孩。但是當我們迫切想看到教會不斷進展,有更多人力、財力的同時。有沒有決心為這些勞苦的基層人士,多走幾里路,不斷思索,找出一個更合適他們的聚會模式,讓他們在教會更自在,更多基層的人進到教會信主?

這是一個重要的宣教課題。但沒有人願意更多時間委身的投入,不可能摸索出一個真正合適他們的聚會方式。紙上談兵無法產生典範,典範必然產生於不斷修正的實踐。年輕人有很多的夢想需要去追尋。我們鼓勵,也期待更多年輕的基督徒把這個當成夢想。但是,只有當自己的夢想和從神來的異象結合,才是一個真正偉大的夢想。

結語

每一次聚會完,看到阿月姊坐在那裡輕輕的擦著眼角的淚。有點像是那位深刻經歷主恩,不顧別人異樣眼光,打破香膏,不計代價,來到主跟前的女人(路加福音七章)。主耶穌豈不是為了這樣的勞苦大眾,來到世上,被釘在十字架上。主必然要擦乾她們一切的眼淚。

寫到這裡,也想起曾在一七五期(2002年七月)鄉福簡訊的一段話

主啊!你知道我如何服事你,在舞台的聚光燈下,以極大的興奮熱情。

你知道我多麼熱衷於,在一個婦女會中為你傳講。

你知道我幾乎激動的沸騰,當我使一個團契增長。

你知道我真實火熱,當我在一個查經班裡。

但我不知,我將如何反應,當你指著一盆水,要我為一個彎腰駝背,滿臉皺紋的老婦,清洗她那起繭的雙腳,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在一個房間內,無人看見,無人知曉。(錫安堂,恩光雜誌175期)。



Go Top